策驰影院
策驰影院
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

《阵地》定档央一,就在今晚,文化抗战,编剧导演都是顶级实力派

来源:网络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9-17   浏览次数:8

9月16日,电视剧《阵地》官宣定档,就在今晚,央视一套开播。这部电视剧由冯绍峰、李晨、徐璐、王丽坤、张博、王劲松等演员主演,讲的则是文化抗战的故事。剧作由钱林森编剧,高希希执导。编剧导演都是中国电视剧领域真正的顶级实力派。这样的阵容,显然这部《阵地》非常值得期待一下。



大家不妨先来看看《阵地》的剧情梗概:

该剧讲述1938年至1944年期间,日本侵华、山河破碎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,郭沫若、夏衍、田汉、巴金、柳亚子、陶行知、徐悲鸿、茅盾、欧阳予倩等一大批爱国进步文化人士云集桂林,与以李克农为代表的桂林“八办”一起,在绝美的山水间,以笔为枪,以舞台做战场,通过新闻、文学、戏剧、音乐、美术等一系列文化运动,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,将流亡与复兴、时艰与责任、生存与死亡、个人情感与民族情怀等都转化为抵御外来侵略的民族文化长城,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“文化抗战”的故事。



咱们以往的抗日题材的电视剧作品,往往集中于武装抗日的叙事,很少有把镜头对准文化领域抗战的。这部《阵地》在叙事上,非常新颖,甚至于可能会补齐很多观众的历史知识。咱们一般认识当中的文化抗战,可能就是宣传抗日的作用,鼓舞全民,一起抗日等等。其实,文化抗战还有更深邃的内容。

比如说,日寇侵华,可不仅仅是武装侵华,它们早就搞了几十年的文化侵略准备了。比较明显的,便是它们一直在鼓吹大东亚共荣圈,嚷嚷用它们的先进文明来改造咱们的落后文明。放在今天,这种论调当然是可笑的了。但是,放在当年,这种论调真的有很多人信服啊。这就是具体的历史环境造成的。



因此,文化抗战很大程度上,就是用文化的方式,反驳日寇的这个大东亚共荣圈的论调。这种反驳,不是口号对口号的,而是理论对理论的。日寇为了搞这个“大东亚共荣圈”的说法,也搞了不少“专家”“学者”,做了大量的所谓的理论铺垫工作啊。如果咱们的文化领域不回击,这个错误的论调很可能会成为一个主流思想。我想,电视剧《阵地》当中,应该会有对于这个论调的理论性回击。

在比如说,抗日陷入到僵持阶段之后,出现了汪精卫等人的投降论调啊。这个论调,现在来看,也是不值一驳的。但是,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当中,汪精卫的论调是很有市场的。这个论调,也是有文化论证支持的。所以,文化抗战,也需要对这个论调进行反驳,尤其是理论层面上的反驳。



此外,日寇要亡中国,可不仅仅是政权上的亡掉中国,更是文化层面上的亡掉中国。日本从明治维新之后,进入到近现代化状态,它们的文化思想内容,也开启了现代化的模式。而咱们中国进入到现代模式当中来,还是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开始的。这些,不仅仅是个运动,而是一种现代文化思想的转变方式。我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啊。

比如说,咱们古代的文化,是按照经史子集的方式分裂的。但是,五四之后,咱们中国文化进入到了现代阶段,也按照现代科学的方式分类了。这个文化分类,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,它是需要几代文化学者共同的努力才能完成的。这里边的工作量是巨大的。五四之后,大量的知识分子参与的,就是这份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工作。乃至于“整理国故”,也是其中的一部分。



而日寇这边,做得什么准备工作呢?它们先于中国学者进行中国文化的整理和分类工作。举个例子。大家伙一谈小说的历史,都知道鲁迅先生的《中国小说史略》。这部作品,是1924年的讲稿作品。可您知道吗,二十世纪初,日本的汉学家盐谷温就写了《中国文学概论讲话》。当年的汉学,不在咱们这边,竟然在日本那边。多可怕啊。这其实就是要亡咱们的文化啊。

咱们从五四之后,才正式进入到了这个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当中来。很多文化学者都是争分夺秒的。奈何,日寇侵华,中国放不下一张安稳的书桌了。很多文化抗战的学者,就是在炮火声中,整理国故,坚信文化不亡,中国不亡的。这些,值得认真讲一讲。(文/马庆云)


THE END
*
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