策驰影院
策驰影院
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

港剧为什么让人钟意

来源:网络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9-21   浏览次数:7

“做人嘛,最重要就是开心”“你会不会肚子饿呀?我下碗面给你吃”“一家人就是要整整齐齐”,这些台词你是不是也很熟悉?油麻地警署、大屿山、南丫岛、中环,哪怕没有去过香港,看过港剧的你对这些地点大概也不会觉得陌生。“雷好”“亩该”,在港剧的影响下,大部分观众或多或少还能随口说两句粤语。

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《大侠霍元甲》《射雕英雄传》《上海滩》等引进内地开始,一波又一波的港剧成为大多数70后、80后乃至90后成长中难以磨灭的记忆。


电视剧《上海滩》剧照 图源:“电视艺术”微信公众号

很多人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称为港剧的巅峰时期。当时的香港,亚视和TVB之间竞争激烈,可谓是神仙打架、佳片迭出,也为内地观众打开了另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。

港剧里有行侠仗义的英雄梦。《射雕英雄传》《神雕侠侣》《天龙八部》《笑傲江湖》《鹿鼎记》《楚留香》《边城浪子》《白发魔女传》……金庸、古龙、梁羽生等一批作家的大作先后被搬上荧屏,鲜衣怒马、快意恩仇、笑傲江湖的梦想也埋在了更多人心中,成为了港剧的一大经典。2001年,电视剧《寻秦记》又开辟了“古装武侠+穿越”的新模式。尽管后来不少经典武侠剧一再被翻拍,但这些港剧在武侠迷心中的地位始终难以撼动。


1983年

电视剧《射雕英雄传》剧照 图源:“电影频道”微信公众号

港剧里有闪闪发光的精英梦。社交平台上有人说,许多冷门职业的知识就来自港剧的普及。还有人说,正是因为看了某一部港剧才选择了现在的职业。比如《鉴证实录》里专业、冷静的法医聂宝言成为许多少女的人生偶像;《壹号皇庭》《刑事侦缉档案》《法证先锋》更是播一部火一部;《妙手仁心》《冲上云霄》《陀枪师姐》《潜行狙击》……让医生、飞行员、警察等职业有了不一样的光环。

港剧里有家好月圆的家国情。家庭剧也是港剧的一个重要类型,故事往往围绕一个或几个家族展开,从个体命运到家族兴衰,在恩怨交织、爱恨情仇中折射时代的变迁。比如,2007年TVB播出的《溏心风暴》讲述了一个大家庭因争产而引出的各种纠葛故事。该剧集结了一批老戏骨和新生代演员,播出后引发热烈反响,后续还推出了第二部《家好月圆》。2013年《巨轮》播出,以澳门钜记饼家为原型,讲述香港澳门30多年的发展历程。

港剧里还有惊险刺激的商业战。香港的商战剧影响力到底有多大?从“丁蟹效应”可以窥见一二。1992年,郑少秋在电视剧《大时代》中饰演丁蟹,剧中角色常在股市熊市时抛空恒生指数期货获利。之后每当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、电影或者节目播出时,恒生指数或A股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,被称为“丁蟹效应”。像讲述豪门家族斗争的商战剧“天地三部曲”《天地男儿》《天地豪情》《创世纪》,虽然部部都是60集以上的“大块头”,但由于故事精彩曲折,观众只嫌看得不够过瘾。

此外,像以历史人物宋慈、包拯等为原型的《洗冤录》《包青天》等也曾一度承包了很多人的电视屏幕。2006年在内地播出的《金枝欲孽》更是开启了“宫斗剧”的新阶段。


电视

剧《法证先锋》剧照 图源:“咪咕视频”微信公众号

今天,比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影视作品更加丰富多元,但我们仍然会怀念港剧,以及那些追剧的日子。

从剧情上来说,港剧故事情节错综复杂、环环相扣,节奏明快不拖沓,注重展现人性的多面性和故事的立体感,与此前以宣教为主的电视剧对比,无疑更为真实和吸引人。

比起今天的大投资、实景拍摄和各种酷炫科技,回看许多经典港剧,会发现受制于香港当时的客观条件,“五毛钱特效”、“一眼假”的布景颇为常见,一件戏服从这部剧穿到那部剧,一个小土坡承载了所有港剧的外景需求……但港剧不管主角还是配角,许多人的演技都十分在线,黑化不需要靠眼妆,腹黑不用靠旁白,天真不用扮傻白甜。像罗嘉良、郭晋安、温兆伦明明长着一张或正气、或憨厚或俊美的脸,扮演起反派来只要一个眼神就能让人毛骨悚然。港剧的弹幕里,常有网友感叹“全剧居然找不出一个演技不好的”。

与此同时,港剧还呈现了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。尤其是职场剧中,男女主角打扮精致时髦、专业干练,前一秒还在享受欢乐时光,后一秒接到电话马上就能进入工作状态。港剧女演员中,陈松伶、张可颐、陈法蓉、宣萱等留着标志性的短发,穿着合身的套装,也影响了许多人的审美。徐飞和武俏君、九姑娘和刘醒、娥姐和陈小生……相爱却不得不分开的遗憾,是人生里最早懂得的“意难平”,堪称BE美学天花板,也传递了“这个世界上除了爱情,还有很多其他东西”的价值观。

港剧的配乐也是许多人的心头好。熟悉的BGM一起,经典画面会瞬间在脑海中浮现。《上海滩》是史诗般的豪情,《铁血丹心》是武侠世界的旋律,《一生何求》是对命运无常的追问,《笑看风云》是历经沧桑后的洒脱,《我和春天有个约会》是青春的友谊和爱情……正如有网友所说,已经分不清楚是港剧成就了音乐,还是音乐成就了港剧。

今天我们怀念港剧,也许更多的是怀念自己的青春岁月。在那个没有点播,还要平衡好学习和追剧的年代,那些等待、期盼、矛盾、纠结……和精彩的剧情交融成了青春的滋味。在“5分钟一部剧”“3分钟看一部电影”快节奏、高效率的当下,我们再也难以寻回当年狂奔回家打开电视的那种心情。

当然,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昨天的港剧,也有一些俗套的内容:比如讲究一团和气,追求大团圆结局,甚至到了是非不分的地步;比如有的主角过于追求完美,一些“刘三好”式的人物,让人看得内心郁结;还有工业化的运作模式,让一些剧情过于套路,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局,等等。但不管如何,港剧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,对今天仍有许多启迪意义。

好的作品是与时代互相成就的。作为曾被称为“亚洲四小龙”之一的香港,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、社会、文化高度发达,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之一,为港剧的繁荣奠定了基础。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交融,骨子里传统外在摩登的组合别具一番魅力,“港风”很快席卷全亚洲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是时代造就了港剧的辉煌,也是当时的电视人抓住了时代的红利和契机。

近年来,内地好剧不断,比如让年轻人共鸣的《觉醒年代》,引发收视热潮的《狂飙》,被盘到包浆的《甄嬛传》……同样印证了这个道理。


电视

剧《觉醒年代》片段 图源:“CCTV电视剧”微信公众号

好的剧情是与观众共情共鸣的。港剧里既有奋不顾身的爱情、舍生取义的豪情、四世同堂的温情,也有看似脱离现实的天马行空和无厘头,但不管题材大小,不管写实还是虚构,大部分港剧都能够引发观众的共情,其关键就在于对人性的洞察、对现实的观照和对细节的把控。有人说,TVB的编剧一看就是“打工人”,许多台词在今天仍然可以成为“互联网嘴替”。

艺术来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,好的剧情就在身边,再宏大的创作也不应该脱离现实的土壤和真实的人性,更不应该背离万千普通人的想法。

好的演员是百炼成钢的。港剧的演员大部分都经过严格训练,从跑龙套开始一步步“打怪升级”,甚至一些非常优秀的演员一辈子只当配角。当我们去考古一些老的港剧,会发现周星驰、梁朝伟等明星在出道初期都曾演过“路人甲”“路人乙”,香港电视界的“一哥”“一姐”往往成长于龙套。即便是万人瞩目的“港姐”“亚姐”如果后期没有出众的专业能力,也会泯然于众人。

互联网流量时代,“一夜成名”变得更容易,但要塑造出经受得住时间考验,让观众愿意买单的角色,其实并没有所谓的捷径。

“浪奔,浪流,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……”时代的大潮滚滚向前,让人遗憾的是,亚视已停播,TVB的影响力也大不如前,但无论如何,在追剧人的心中永远为港剧留着一席之地。

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长长的港剧清单,不少网友都是港剧研究“十级学者”,你心中的港剧TOP榜是什么呢?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互动。


THE END
*
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