策驰影院
策驰影院
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

“今年最佳谍战剧”不足以涵盖他们的荣耀

来源:网络   发布时间:2025-11-08   浏览次数:5

《沉默的荣耀》是今年最受观众认可的谍战剧。它是中央8台2025年迄今的年冠剧目,在豆瓣收获了7.8分的不俗评价。和以往谍战剧大多讲述主角如何胜利不同,这部剧聚焦的是“这群失败者的故事,为何意义源远流长”。

革命叙事,不能缺席对于“失败者”的演绎

该剧取材于革命烈士吴石朱枫的真实经历,故事发生在1949—1950年的中国内陆和台湾省。解放战争胜利前夕,国民党转运大量资产至台湾,吴石等人受命跟随国军赴台,在敌人内部进行隐蔽工作。由于叛徒出卖,我党在台湾的谍报系统遭遇灭顶之灾,吴石等人被捕后牺牲。直到1973年,他才被追认为革命烈士。

相比起《潜伏》《悬崖》《风声》等经典谍战剧,《沉默的荣耀》另一处翻新,在于它不再回避真实烈士的名字,而是就以他们为主角,用其真实经历作为主线。《潜伏》主角余则成虽有吴石影子,但更像是融合了多位历史人物的再创作。若是毫不回避地用真人真事,需要考虑当事人后代的意见,应对种种戏外因素,在戏剧改编上更受掣肘,故而在此之前,谍战剧很少使用真实烈士做主角。



《沉默的荣耀》不再回避真实烈士的名字,而是就以他们为主角。

因此《沉默的荣耀》要拍好,至少面临三重挑战。其一,如何在真实历史的框架下螺蛳壳里做道场;其二,如何处理“失败”叙事,让它不因过于沉重、悲观而远离观众,又不至于沦为肤浅的喊口号叙事;其三,如何树立起群像。让整部剧不只是一部个人英雄主义挽歌,而是集体叙事下的互助与共同革命。

主创的大原则,是“大事不虚,小事不拘”。大情节遵从历史真实,细节处艺术演绎。以这个原则为前提,该剧采用吴石、朱枫双线并进的叙事。用于和伟饰演的吴石带出聂曦(魏晨饰)、王碧奎(曾黎饰),用朱枫带出黎晴(隆妮饰)等革命烈士。

编剧为每一位主要角色都安排了高光戏份。结尾最后三集,吴石、朱枫、聂曦,三段叙事交织,情绪至三人会合时达到高潮。吴石面带微笑,对战友们说:“能与你们并肩作战,共同赴死,是我的荣幸!”另一位革命者陈宝仓说:“同年同月同日死,真是快哉!”有前面丰满的人物线打底,结尾这段抒情才晶莹放光。


编剧为每一位主要角色都安排了高光戏份。

理解何为“革命”才能理解吴石

1949年,共产党赢得解放战争,国民党退守台湾、舟山群岛和海南。在大陆地区,我强敌弱,在台湾等地,敌强我弱。吴石等人本可以在49年就回到解放区,结束潜伏工作,但他为早日结束战争,选择赴台,担任国防部参谋次长,这是当时我党在国民党职级最高的一名谍战人员。朱枫原本也不必赴台。前交通员德英牺牲,她因为继女生活在台湾,恰好有赴台证,所以接下重任。

吴石与朱枫,都是为信仰、为结束战争而牺牲私利的人,他们的弧光互为对照。

值得留心的是,吴石早在1916年就参与了革命,在北伐战争时担任北伐军总司令部参谋处后勤科长。吴石历任国民党多个机关要职,在解放战争时期为共产党提供了大量核心情报,但他不是共产党党员。


国民党背离了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初衷,让吴石对其绝望。

主创讲吴石的故事,紧扣该剧所述革命之要义——革命,不只是一党之革命,而是从清末开始挽救中国之大革命。吴石为何对国民党绝望?恰如剧中结尾被捕后他所说,国民党背离了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初衷,在腐化、堕落的道路上疾步而去,这才是他对国民党不再抱希望的根本原因。

为了真正呈现出革命者行事之艰难,本剧严肃、细致地刻画了反派群像,也即以“保密局侦共防共组”组长谷正文(余皑磊饰)为代表的国民党谍报系统。反派们并非无能、降智、全部尸位素餐,他们中不乏能力出众之人,对地下工作者构成了巨大压力。

谍战剧叙事,就像猫鼠游戏,只要有一方太弱,这部戏都不好看。谷正文对谍报人员的步步紧逼、残酷追击,编剧对军统内部权力运作的细致描绘,让剧中的国民党一边显得真实、立体,故事给予观众的“紧张感”才真正确立。


为了真正呈现出革命者行事之艰难,本剧严肃、细致地刻画了反派群像。

该剧有几个桥段,都是这种紧张感的体现。例如:吴石与联络员朱枫首次接头,国民党的段厅长恰好在场,朱枫此时的随机应对;黎晴得知哥哥牺牲真相后的转变,帮助东海小组送出情报的过程;结尾吴石、聂曦等人在最后关头发出国军舟山布防情况的顶级情报。这三场戏都彰显出创作者的用心。

那么,主创为何执着于展现这一出“失败者故事”?除了让吴石、朱枫等人的事迹被更多人知晓,我想还有一层动机,在于主创意在探讨——这些台湾地下工作者的“失败”为何在当时是一种必然?构成其必然“失败”的内外因素都有哪些?为什么有些行动明知必然会“失败”,却依然要做?

1949年,共产党在台湾的地下谍报系统搭建仓促,成员结构复杂,既有受华东局领导、卧底国民党高层的非党员吴石,民革派遣的地下工作者陈宝仓,也有朱枫这样1937年参与革命的共产党员。焉论蔡孝乾这样虽然革命资历颇深,但经不住美色与金钱腐化的人员。

外部环境方面,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权贵退守孤岛的同时,携带了大量军队、黄金,又有美国做后盾,这成为他在台湾镇压原住民反抗、维护住社会秩序的根本原因。


因为电视剧,吴石、朱枫等人的事迹被更多人了解。

身此危局,吴石等人能够成功才是小概率事件,但正因为他们的努力,舟山群岛才能迅速被收复。

所以,《沉默的荣耀》内在是关于革命“失败与成功”螺旋交织的辩证法。一言以蔽之:功成不必在我,既选择此道,便都在参与一场漫长的革命接力,革命者若是以世俗成败来衡量自我,反而更容易背叛革命。

梳理清楚这些,我们才更能够理解19世纪末、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史。试想一下,在辛亥革命之前的历次起义,单看每一次都是以卵击石。但若没有这些“卵”的铺垫,掀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亦无法发生吧。

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,国民党力量位于高点,革命在暗夜时刻的反抗也蕴含着“必然之失败”,但没有它们铺路,便不复有野火燎原之时。

人世间多是缺憾,但信念感使人幸福

从《琅琊榜》《觉醒年代》到《沉默的荣耀》,近年来的大热剧都有一个关键词——信仰,而他们的收视群体,有不少是青少年。在经济转型、人心焦虑的年代,如何找到自我愿意为之奋斗的信仰,仍然是当代青年关切的问题。

其实《沉默的荣耀》与《潜伏》虽有不同,但在创作手法上也有相似之处。他们都凸显了革命者日常的、可爱的一面,革命者不再是伟光正的脸谱,而是我们能感受到七情六欲的世俗之人。

《潜伏》之所以成为互联网神剧,每年都被重提,在于它不只是革命剧,也是办公室政治剧,是一部关于人情世故、职场关系、信仰者各为其主的作品。而同样珍贵的,是以余则成和翠萍为代表的情谊。在《沉默的荣耀》中,吴石与王碧奎的夫妻情、与聂曦的师徒情和战友情等,这些笔触的注入,让一部谍战剧更显生动。


革命者日常的一面,让剧情更加生动。

《沉默的荣耀》热播,也呼应了当下社会的流行关切——无法被成功学叙事概括的人生,就没有意义吗?

爽剧式的成功,容易让人大呼过瘾,但在大部分人的人生里,成功只是一个光点、一段高潮,余下时间多是沉潜、挣扎、努力、幻灭、重来,为了一个目标反复尝试又屡屡失败,哪怕成功之后,仍要面对人生的下行期,要经历“越过山丘,才发现无人守候”。

因此,人世间多是缺憾,但信念感使人幸福。讲一个理想主义者虽九死犹未悔的故事,更能抚慰人心的潮湿。

1950年6月10日,吴石、朱枫、陈宝仓、聂曦在台北马场町刑场就义。他们牺牲了,但作为精神图腾的他们,比大部分世俗成功者活得更长久。他们的事业看似失败了,但在更长的历史维度,他们鼓励更多人投入到为信仰而战的队列中。

他们拥有信仰,为“朝闻道夕死可矣”的信仰度过这一生,无论成功与否,这本身不就已经很可贵了吗?毕竟,许多人终其一生,连为什么而活都不明白。


“若一去不回,便一去不回”,吴石们的事业没有“失败”。


THE END
*
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