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很多80、90后人心中,对“学琴热”可能多多少少都有些印象。那时候,有条件的家庭,都想让孩子学钢琴。
等到郎朗横空出世,他父亲如何培养他的故事传开后,家长们有了“榜样”,热情就更加高涨了。
但后来,“学琴热”渐渐褪去,郎朗和他父亲的故事,也有了不一样的解读方向。
最近看了姜文导演的新片《你行!你上!》,电影的故事原型,正是郎朗和他的父亲。主要情节,来自郎朗的自传《千里之行》。
开场的第一个画面,就是郎朗父子之间的一场激烈争吵。父亲郎国任痛骂郎朗,让他不练琴就去死,郎朗一气之下往天台边缘跑去,险些坠楼。
在郎朗的自传中,可以看到这一次争吵的真实情形,比电影中呈现的更加疯癫、残酷。
近些年,大家对郎朗的评价,从“钢琴神童”到“NPD家庭的幸存者”,对郎国任的评价,从“用心良苦”到“狠心狼爸”。
仅从结果来看,郎国任的教育是成功的。可这样的教育,是否真的值得推崇呢?时至今日,已经有了不一样的答案。
01
《你行!你上!》中,郎朗经常说一句话:我只拿第一。
现实里,萦绕在郎朗和他父亲心头的“符咒”,也是这三个字——第一名。
有一次,堂弟听着他们父子俩总是把“第一名”挂在嘴边,揶揄道:“你们爷儿俩真是够严肃的,就好像你当不成第一名,世界就没法转了。”
郎朗:确实如此。
堂弟问:那要是你成不了第一名呢?
郎朗固执地说:我必须是第一名。我会成为第一名的。
对“第一名”的极致渴望,成为了郎朗攀登高峰的强大助力。但同时也意味着,失败对他们父子俩来说,是一件“天塌了”的、绝对不可能被接受的事。
郎朗父子的那一次激烈争吵,就发生在一次失败之后。
那时郎朗10岁,郎国任放弃沈阳的工作,破釜沉舟,带着他到北京备考中央音乐学院。
教郎朗的老师因为各种原因,总是挑刺打压他,最后甚至直接说不教他了,让他们去报考别的院校。
对郎朗父子来说,这无疑是晴天霹雳。那天,郎朗在学校的合唱团排练,老师将排练时间延长了一个半小时,导致他回家的时间比平时晚。
他不知道,父亲一直在等着他,并且想当然地觉得他是贪玩去了,随着时间推移,在不断酝酿他的怒气。
等他出现在家楼下,迎接他的是头顶父亲的狂轰滥炸:你上哪儿去了?你把自己的生活毁了!你把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都毁了!
郎朗快步上楼回家,解释自己晚回家的原因,可父亲根本不信,说他是个骗子、懒虫,没理由再活下去了。
接着,狂怒中的父亲塞给他一盒药,里面装的是一种叫“交沙霉素”的抗生素,逼着他吃下去,虽然不是毒药,但一整瓶吞掉,后果也非同小可。
郎朗害怕到了极点,躲到阳台上,父亲对他大喊:要么吃药,要么跳楼,首先你死,然后我死!
千钧一发的时刻,郎朗的求生本能强烈爆发,他冲过去撞到父亲身上,痛哭失声:我没有错!我为什么要吃药?我不吃!
直到这时候,郎国任才清醒过来,继而感到巨大的懊悔,他在干什么?怎么会让生命中最最珍贵的孩子去死?
虽然最后,事情平息了下去,但却永远在郎朗心里烙下了一个伤疤,很长一段时间,他每天都哭着入睡,绝望,又无助。
但这次失败之后,郎朗踏上了顺风顺水的成功道路。他成功地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,成功地在国际比赛中获奖,成功地扬名海内外,拥有了数不清的“第一名”。
然而细细一想,难免令人感到恐怖。倘若有人效仿郎国任,也用如此极端的方式去逼迫孩子成为第一、接受不了半点失败,而那个孩子却没有郎朗的天赋和运气,结果会怎么样?
02
同样为人父母,我要说,郎国任的教育方法,非常具有偶然性和随机性,不可复制。
但凡出一点差错,最后的结果就不是成功,而是毁灭。
郎朗最后能行走在父亲设定的轨道上,没有疯掉或者死去,和一些因素有密不可分的关系。
第一,郎朗的确有天赋,并且和父亲的目标高度一致。
有人把郎朗和郎国任,形容为“两个野心家一拍即合”,我觉得非常准确。郎国任整天告诫儿子,要当第一名,郎朗心里也是这么想的,他对冠军的渴望,和父亲一样强烈。
另外,郎朗真心地热爱钢琴。一天练8到10小时钢琴,非常枯燥,如果不是真心热爱,根本坐不住。但郎朗可以乐在其中,甚至弹钢琴成了他的一种解压方式,让他得以逃避父亲的暴戾和严苛。
第二,郎朗身边有很多温柔亲切的人,给予他鼓励和温暖。
无论多么早熟,多么志向高远的孩子,终究都只是孩子,天然地渴望温暖和关怀,郎朗也不例外。
如果身边全是父亲这样严厉、偏执的人,可想而知郎朗会有多么窒息。幸运的是,他母亲非常温柔随和,启蒙老师朱雅芬也常常夸奖鼓励他。
在和父亲发生那场“大战”之后,郎朗陷入了情绪泥沼。为了报复父亲,他发誓不再练琴,每天在街上游荡,就在那时候,他又幸运地遇到了一个卖西瓜的“二叔”。
二叔听他说了自己的故事,耐心地开解他,他心里的恨渐渐散去,重新开始练琴,这才有了后面的“柳暗花明”。
第三,也许有点无厘头,但也很重要的一点,就是郎朗身体素质好。
郎朗从小就是个胖孩子,跟着父亲在北京求学的时候,就算每天伙食很差,他也长得胖乎乎的。
身体壮实,吃得香睡得着,良好的身体素质,也让郎朗更经得起“捶打”。
因此,郎国任培养儿子的过程,完全像是一场豪赌,赌输了,万劫不复,赌赢了,也只是“幸存者偏差”。
中国有4000多万学钢琴的孩子,近30年来出了几个郎朗?而那些同样被寄予厚望,同样付出了大量时间、金钱和心血,最后却失败了的孩子,没人知道他们的命运。
郎朗和他父亲,让我想到前段时间的那个9岁围棋天才。
他很小就展露了围棋天分,7岁以九战九胜的成绩,斩获首届“浑南杯”全国少儿围棋公开赛幼儿组冠军;9岁获得业余6段证书。
可即便这样,他父亲仍不满意,发朋友圈说他“打得一塌糊涂”“不认真”。
每一个像郎朗这样的成功案例背后,都有无数个沦为“烂尾娃”,甚至被逼疯逼死的不幸孩子。
03
所以电影放在当下上映,给到大家更多的是一种思考,而不是简单地对于“虎爸虎妈”式教育的追捧。
或许眼下的时代,大家越来越认识到,成功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,健康快乐或许才是终极意义。
就像郎朗被问到,是否会用父亲的方式来对待他的孩子。
他犹豫了一下回答道:这个很难说,因为现在我和他那个时代不一样,他的严格,有的是对的,但有的完全是自我陶醉。
不久前的一次采访中,郎朗还说,他的儿子到4岁多都还没有碰过钢琴。“我对他没什么期望,他高兴、健康成长就行。”
他感谢父亲,没有父亲,就没有他的今天,但同时,他也不愿孩子经历自己曾经的那些孤独、迷茫、无助、绝望。
这何尝不是一种“重新把自己养一遍”的救赎呢?
「狗头萝莉」的故事
5223资讯2025-07-31《误杀3》曝片段 刘雅瑟张榕容传递女性互助力量
3924资讯2025-07-31《操纵者》上线,张子健刘威葳主演,抗日谍战剧,走爽剧路线
3711资讯2025-07-31《暗夜与黎明》今晚收官 陈哲远聂远邢菲姚安娜共展初代公安风采
3297资讯2025-07-31《香水佳人》首播,女性苦情剧,一妻一妾的悲惨生活,适合老年人
2556资讯2025-07-31葛优“好人团”好事连连看!《爆款好人》正式上映
2460资讯2025-07-31登春晚一夜成名,56岁在异国离世,临终前才知道自己的身世!
2450资讯2025-07-31EXO金钟仁将于5月11日入伍 将于2025年2月退伍
2221资讯2025-07-31苗苗崩溃痛哭,郑恺被全网痛骂:别装“好男人”!
2185资讯2025-07-31SEVENTEEN夫硕顺将于2025年1月初回归 目前正在积极准备中
1867资讯2025-07-31